助推低空安全建设 —深圳空管站赴腾云航空科技参观交流
安倍在會談上表示,日本民間企業計劃採購250萬噸美國產的飼料用玉米,主因美中貿易戰導致美國輸出穀物到中國數量銳減,日本企業透過購買部分穀物來支援美國。
或者用盡力氣,卻仍看著關心的學生沉淪而懷疑自己,背後反映的都是人最真摯而深沉的情緒,是所有人都可能出現的正常心理反應。而且EAP是一門專業,不僅需要對學校體系有所熟悉,更需要橫跨各種議題的能力,舉凡性侵、家暴、精神疾患、特教,以及成人的家庭、親子、哀傷、創傷不勝煩舉,教師支持中心的協助人員需要有極高的專業能力。
所以身為一名諮商心理師,也要再次呼籲,人會有心理情緒的需要是很正常的。想像如郭台銘或者張忠謀等級的老闆或者主管,要是因為喪親過度悲傷而無法工作,帶來的影響可能一天就是幾百、幾千萬呢。心理師少就算了,有些縣市甚至沒有心理諮商所,即使有也不一定能負擔整個縣市的教師需求。執行這麼困難的任務,如果讓一堆退休的志工來做教師支持中心的工作,他們能夠真正幫助到第一線的教師嗎? 況且,國小中的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服務對象是學生,也不適合協助教師支持中心的工作。如今終於能夠擴及到台灣廣大的教師身上,提供教師一個情緒出口。
建置教師支持中心的完整體制,勿過度倚賴外在資源 成立教師支持的立意良善,但下一個問題就是心理師從哪裡來?從目前的草案來看,教師支持中心本身會以外聘的方式聘請學者專家、精神科醫師、心理師及社會工作師,但同時也會以義務方式聘請相關專業人員,且在草案中也寫到得使用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資源。文:陳劭旻(諮商心理師) 在今(2019)年6月5日教師法修法後,在第33條中明訂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各主管機關應建立教師諮商輔導支持體系」。她哭著問我:上課跟她到底哪一個重要?是不是她死了也不會有人在乎?我真的受不了了,明明已經為了她放棄了我的生活、我的朋友,但為什麼她還是覺得我做得不夠?我叫筱靜,跟我哥差兩歲,以前每當有心事或者難過的時候,他總是有辦法讓我開心起來。
有一次,我怎麼勸哥他就是不吃飯,我一怒之下撂下狠話,說他以後就算是死了也不甘我的事。他是那個很少數能讓我感到溫暖的人。那個畫面我永生難忘,甚至常常會在半夜夢到而驚醒大哭,我真的很害怕有天會真的失去他,我可以做些什麼?其實,憂鬱症陪伴者承受的壓力並不亞於患者本身,甚至比起一般人有更高的機率罹患憂鬱症。文:OVER BLUE 跨越憂鬱|圖:金在柚的筆記本「我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⋯⋯」「我的壓力好大,我已經盡力了,為什麼他還是走不出來?」「我好害怕他傷害自己⋯⋯」「我不知道要怎麼和他相處⋯⋯」這是憂鬱症陪伴者遭遇到的困境
以生理性別角度切入,女學生的性知識主要來源為母親。舉凡不敢公開談論月經或拿出生理用品,或用隱晦詞彙代稱月經或衛生棉,都是月經被污名化的具體呈現。
月經教育中「消失的男學生」 談到在國中小學習月經知識,以及使用生理用品的方法時,除了根本沒教、在健康教育課或全校集會進行教學之外,多數人的經驗是「班上女生被集中到另外一間教室上課」,觀看教學簡報和影片,並由老師或生理用品廠商帶女學生認識生理用品的使用方法。另一位男性則說他在男校接受的月經知識強調「對安全期的認識」。在月經教育課未歸在正規課程規劃內的學校,外包生理用品廠商進行演講教學的情形更屢見不鮮。也就是說,我們應該改變長久以來,經驗與預備導向、以生理性別當作區分的月經教育。
從這兩位男性的經驗可以瞭解,月經教育存在以異性戀為常規的框架,而有月經經驗的母親被理所當然地認定為女兒的月經知識傳授者,也可看出「經驗導向的月經教育」是種顯學。近幾年,在性別平等倡議與權利保障之下,大家開始認知家庭組成的多元性,單親家庭、同志家庭等非異性戀正典家庭,都應該擁有正確的性健康知識,任何生理性別者都可能是月經知識與經驗的傳授者。了解學校月經教育遵循經驗導向的邏輯後,以下兩個問題便值得思考: 「生理男性不需要上月經教育課嗎?」 「以生理性別作為劃分的月經教育,會帶來什麼影響?」 學校教育強化的月經污名 在學校的月經課程結束後,老師或廠商常會發給學生附有教學手冊的衛生棉試用包,許多同學說「大部分女生把衛生棉放在口袋,不想讓男生看到」,躲躲藏藏地帶回原教室。給所有人的月經教育 本篇素材來自辣台妹身邊的朋友,也就是現在20到22歲的大學生,或許與現行的國中小月經教育模式有些許脫節。
當月經教育是給所有人的教育時,期待透過一起瞭解、共同討論,我們可以創造更具包容性的社會。以學校畫定之學生智性程度區分,「資優生」最常透過醫學書籍獲得知識,「普通生」則多從父母和親戚獲得知識。
也有學校老師認為月經是所有人都要瞭解的知識,一位男性回憶道「老師說要體貼女生,就算男生沒有月經,以後另一半或是有小孩還是要懂」。然而,劃分群體進行的健康與性教育課程,使得男學生缺乏學習月經知識的機會,更會「強化既有的月經污名」。
「月經污名」指的是生理女性因為具有月經經驗,讓女性遭受貶低,因而遭受偏見、歧視甚至社會排除。健康教育課(或健康與體育課)在升學導向學制下,受到學校與學生的重視程度低,常常學過就忘。因為教育體系強調了不同生理性別群體之間的差異,男學生對月經沒有足夠認識。除此之外,月經教學方式隱藏的嚴重問題,是「經驗預備導向」與「性別化」的教學增強了社會隔離的效果。性健康知識來源與月經教育概況 過往的研究指出,台灣的國中小學生性健康知識來源主要來自學校課程老師與父母,知識來源又依照學生性質有所不同。對於有月經者的偏見、刻板印象、難以同理,種種現象的根源其實是「不瞭解」或「沒有被賦予機會瞭解」。
也可以在留言處跟我們說說你自己的經驗喔。這樣的課程規劃,顯示月經教育是種「專給女學生的特別課程」。
在去除月經污名的倡議越來越興盛的同時,學校與家庭月經教育的完備也是重要的著力點。而「特別的」、「針對的」課程更讓被帶開上課的女學生在回到原教室時,因為男學生沒有一起學習這些知識,產生群體間的隔閡,更加深女學生談論月經或拿出生理用品的羞恥感。
從教導女學生如何處理月經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教學模式是直觀而效率的。不論現在對月經的教育是進步,抑或是退步了,可以確定的是,教育的影響是長久的,經驗也常是難以遺忘的,這些經驗映射許多人認識月經、面對月經時共同的人生過程。
然而,各方勢力競逐性教育的內容與存在之合適性,學校的教學又常常是片面而斷裂的。反之,生理男性因為不會有月經,所以不需要學習月經或使用生理用品的知識。聚焦在月經相關的性健康教學,會發現學校的教育資源其實相當有限,經常由健教老師、保健阿姨或導師用短短的課程帶過而「特別的」、「針對的」課程更讓被帶開上課的女學生在回到原教室時,因為男學生沒有一起學習這些知識,產生群體間的隔閡,更加深女學生談論月經或拿出生理用品的羞恥感。
「月經污名」指的是生理女性因為具有月經經驗,讓女性遭受貶低,因而遭受偏見、歧視甚至社會排除。了解學校月經教育遵循經驗導向的邏輯後,以下兩個問題便值得思考: 「生理男性不需要上月經教育課嗎?」 「以生理性別作為劃分的月經教育,會帶來什麼影響?」 學校教育強化的月經污名 在學校的月經課程結束後,老師或廠商常會發給學生附有教學手冊的衛生棉試用包,許多同學說「大部分女生把衛生棉放在口袋,不想讓男生看到」,躲躲藏藏地帶回原教室。
也可以在留言處跟我們說說你自己的經驗喔。反之,生理男性因為不會有月經,所以不需要學習月經或使用生理用品的知識。
也就是說,我們應該改變長久以來,經驗與預備導向、以生理性別當作區分的月經教育。聚焦在月經相關的性健康教學,會發現學校的教育資源其實相當有限,經常由健教老師、保健阿姨或導師用短短的課程帶過。
在月經教育課未歸在正規課程規劃內的學校,外包生理用品廠商進行演講教學的情形更屢見不鮮。然而,各方勢力競逐性教育的內容與存在之合適性,學校的教學又常常是片面而斷裂的。也有學校老師認為月經是所有人都要瞭解的知識,一位男性回憶道「老師說要體貼女生,就算男生沒有月經,以後另一半或是有小孩還是要懂」。健康教育課(或健康與體育課)在升學導向學制下,受到學校與學生的重視程度低,常常學過就忘。
給所有人的月經教育 本篇素材來自辣台妹身邊的朋友,也就是現在20到22歲的大學生,或許與現行的國中小月經教育模式有些許脫節。因為教育體系強調了不同生理性別群體之間的差異,男學生對月經沒有足夠認識。
從這兩位男性的經驗可以瞭解,月經教育存在以異性戀為常規的框架,而有月經經驗的母親被理所當然地認定為女兒的月經知識傳授者,也可看出「經驗導向的月經教育」是種顯學。然而,劃分群體進行的健康與性教育課程,使得男學生缺乏學習月經知識的機會,更會「強化既有的月經污名」。
另一位男性則說他在男校接受的月經知識強調「對安全期的認識」。月經教育中「消失的男學生」 談到在國中小學習月經知識,以及使用生理用品的方法時,除了根本沒教、在健康教育課或全校集會進行教學之外,多數人的經驗是「班上女生被集中到另外一間教室上課」,觀看教學簡報和影片,並由老師或生理用品廠商帶女學生認識生理用品的使用方法。
评论列表